读实践论有感二认识依赖于社会实践。没有实践,就不存在认识!但是,世间万物,怎么可能一一实践呢?这就需要依靠别人的经验,别人的认识,也就是所谓的间接经验,事实上,我们大部分的认识都来自间接经验,市面上大量的书籍就是最好的例证,互联网的发展,更是造就了现在的知识爆炸,我们更是依赖于间接经验增加我们的认识,事物有好的一面,必有坏的一面。
观察这些人,会发现,他们接受的知识是不少,任何话题,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,可是进一步深入提问,却往往答不上来。究其原因,是他只是知道这个知识,但并没有去验证在何种条件下能成立。因此,认识,无论是从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获得,最终仍需回归到实践。在实践中检验认识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讲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。最后,经受起实践检验的认识反过来指导实践,从而提高实践的效率,同时完善认识。
1、来一篇矛盾论读后感和一篇实践论读后感,一篇500字左右吧,高分,速来...矛盾论读后感事物的矛盾法则,即对立统一法则。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法则。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。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时,常常涉及到许多哲学问题。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,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,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,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,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,矛盾的主观能动性。毛泽东曾在1937年发表了矛盾论,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,故在这里将其概括,以便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矛盾。
但这并非哲学上所说的矛盾。矛盾是两种事物之间即相互联系,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,相互排斥的对应关系。比如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,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。如果是正数就不会是负数,没有正数负数不复存在。我们先拿正与负为例,之所以说相互依存,是因为没有正数,负数不复存在。之所以相互对立,是因为一个数只要是正数就不可能是负数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如此。
2、毛泽东选集读后感2000字《实践论》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。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。写于1937年7月。当时在中国共产党内,有一部分同志长期坚持教条主义,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,而另一部分同志拘于片面的经验主义,看不见革命的全局。这两种错误的思想曾在1931到1934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。为了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,毛泽东写下了《实践论》。
这种正确思想的确立,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《实践论》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,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,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,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,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;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,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;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。